地區(qū): | 肇州縣 |
分類: | 政府機構(gòu) > 人民政府 |
網(wǎng)址: | 進入網(wǎng)站 |
工作時間: | 工作日:8:30-11:30,13:30-17:00 |
電話: | (0459)8522310 |
地址: | 大慶市肇州縣南環(huán)西路76號 |
肇州縣隸屬于黑龍江省大慶市,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、大慶市南部、松嫩平原腹地。全縣幅員面積2445.51平方公里,耕地232.08萬畝、林地17.65萬畝、草原52.02萬畝、水面10.49萬畝。肇州縣現(xiàn)轄肇州鎮(zhèn)、豐樂鎮(zhèn)、興城鎮(zhèn)、二井鎮(zhèn)、永樂鎮(zhèn)、朝陽溝鎮(zhèn)、新福鄉(xiāng)、榆樹鄉(xiāng)、朝陽鄉(xiāng)、托古鄉(xiāng)、永勝鄉(xiāng)、雙發(fā)鄉(xiāng)、衛(wèi)星種畜場、樂園良種場1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(場),104個行政村,732個自然屯。
全縣常住人口306036人,城鎮(zhèn)常住人口108439人,鄉(xiāng)村常住人口197597人。
肇州縣隸屬于黑龍江省大慶市,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、大慶市南部、松嫩平原腹地。肇州縣境內(nèi)蘊含豐富的石油、天然氣礦產(chǎn)資源,大量可以利用的土地、水面和草原等資源,還有充足的電力資源為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提供保障。
金太祖肇基王績之浮雕
古代肇州隸屬關系、行政區(qū)劃及疆域變更
遠古時期到元代以前的肇州位于松嫩平原西部,嫩江東岸和松花江兩岸是當時的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,并無明確的疆界。先后有肅慎、穢貊、靺鞨、契丹、女真、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生息繁衍。
一、小拉哈遺址—肅慎人—夏商時期
小拉哈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義順蒙古族鄉(xiāng),距今3000年,相當于中原地區(qū)的夏、商時期,是史書上記載的肅慎人的一支。小拉哈文化遺址是迄今已知的、最早的古代肇州人活動遺跡。
二、白金堡遺址—穢貊人—商朝中期至戰(zhàn)國時期
白金堡遺址位于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民意鄉(xiāng),測定年代距今2000—3000年左右,相當于中原地區(qū)的商朝中期至戰(zhàn)國時期??脊艑<覍O進己、張立志認為,把白金堡文化稱為穢貊文化更為確切。
三、夫余國和渤海國的建立
公元前2世紀,夫余建國,相當于西漢初年。夫余是黑龍江地區(qū)的第1個地方性政權(quán),為西漢之屬國。夫余建國初,都城今吉林省吉林市,后移至今吉林省長春市農(nóng)安縣,肇州當時處于夫余國的統(tǒng)治之下。
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,夫余政權(quán)被高麗所滅。
永昌元年(689年),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完成對靺鞨七部的統(tǒng)一,定都上京龍泉府(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渤海鎮(zhèn)),國號渤海,統(tǒng)轄黑龍江、松花江、嫩江流域。唐睿宗冊封大祚榮為渤??ね酰共澈蔀殡`屬于大唐中央政權(quán)的藩國。唐代,肇州為渤海國的西部邊陲,其民族為靺鞨族的伯咄部。
神冊元年(916年),契丹建國,國號大遼。
天贊四年(925年),契丹發(fā)兵進攻渤海國。
天贊五年(926年),占領夫余城,滅掉渤海國。
四、遼、金、元時期的肇州
《金史·地理志》載:(肇州)“下,防御使,舊出河店也,天會八年(1130年)以太祖兵勝遼,肇基王績,遂建為州……隸會寧府。貞祐二年,置招討司,戶五千三百七十五,縣一:始興,與州同置”。這一記載明確地告訴我們,肇州在遼代叫出河店,下設防御使,在天會八年時開始設州,名叫肇州,下轄“始興縣”(今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茂興鎮(zhèn)為中心的地區(qū))。
皇統(tǒng)二年(1142年),肇州人口有5000多戶。
金代的行政區(qū)劃分為路、府、州、縣四級,肇州隸屬于蒲裕路、會寧府,為州級單位,下轄始興縣(以今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茂興鎮(zhèn)為中心),肇州的名稱首次在歷史典籍上出現(xiàn)。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徐家鄉(xiāng)石碑村的“大金得勝陀頌碑”為紀念出河店大捷而立,出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巴彥縣的“肇州司侯司”銅鏡都是金代肇州最有力的歷史物證。
“肇州司侯司”銅鏡
元代,肇州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世襲封地之一,隸屬于遼陽行省、開源路。
元貞元年(1295年),設肇州屯田萬戶府,治所在今黑龍江省綏化市肇東市四站鎮(zhèn)東八里村。
延祐元年(1314年),肇州降為千戶所,區(qū)劃級別、人口數(shù)量變化較大。
五、明清時期的肇州
元代結(jié)束后,長達540多年,肇州的名稱停止使用。
永樂七年(1409年),明代設置奴兒干都司統(tǒng)轄東北地區(qū),下設384個“衛(wèi)”。在松嫩平原的蒙古族郭爾羅斯部受“福余衛(wèi)”統(tǒng)轄,以扶余城(今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)為中心。
明末,郭爾羅斯蒙古歸附努爾哈赤的后金政權(quán),在皇太極時被編入蒙軍八旗。
順治元年(1644年),郭爾羅斯部以松花江為界,分成前、后兩旗。松花江以北、嫩江以東、呼蘭河以西、青肯泡以南是郭爾羅斯后旗游牧地,屬清初哲里木盟十旗之一。
康熙年間,在嫩江沿岸開始設立茂興、古魯?shù)润A站。
雍正年間,在茂興站和古魯(古龍)站之間增設烏蘭諾爾站(新站),后陸續(xù)在松花江沿岸增設博爾濟哈臺(頭臺)、察普奇爾臺(二站)、額爾多圖臺(三站)、布拉克臺(四站)。乾隆年間,又增設扎拉和碩臺(五站),用以傳遞文書、運送貢品,遣“三藩”之部屬把守驛站,并在驛站附近開墾耕地。清初“站人”有200多人,清末增加到1200多人。他們是第一批政府組織移民進入肇州的漢族人。
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,郭爾羅斯后旗蒙荒開墾結(jié)束肇州古代的歷史,成為肇州近代史的開端。
近代肇州隸屬關系、行政區(qū)劃及疆域變更
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,清政府正式開放中東鐵路兩側(cè)的郭爾羅斯后旗蒙荒29萬坰。
光緒三十年(1904年),清政府開放“和樂安平”四牌蒙荒24萬坰。在清政府招募之下,松花江南岸的漢人紛紛涌入肇州開墾荒地,農(nóng)業(yè)耕作逐步取代游牧經(jīng)濟,成為主要的生產(chǎn)方式,漢族逐步成為肇州的主體民族,從此,肇州的歷史進入近代時期。
一、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(1901—1932年)
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奉黑龍江將軍之命在察普奇爾臺(二站)設郭爾羅斯后旗巡防局,管理漢人墾荒事務,并實行“蒙漢分治”。蒙旗事務仍由“札薩克”管理。
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改巡防局為肇州直隸廳,“查該處有肇州古城即名肇州廳”,撫民同知崇壽在駱駝脖子修建衙門,管理“和樂安平”四牌和“簽字段”等新開墾的荒地。肇州的名稱在間斷540多年后被重新使用。
1912年,肇東分防改為肇東設治局。
1913年,奉黑龍江都督府令,肇州直隸廳改為肇州縣,同時兼管肇東設治局。這時,肇州縣的轄境大約相當于今肇東、肇州、肇源三個縣的面積。
1914年,肇東設治局變?yōu)檎貣|縣,隸屬于龍江道,肇州縣變成肇州、肇東兩個縣,肇州縣的面積減少一半。
《肇州縣志略》內(nèi)的境輿圖
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(1906—1912年),據(jù)1913年肇州知縣張樾所著《肇州縣志略》所載:肇州廳轄境有七臺站、和樂安平四牌、簽字段、換字段、伊順招段。東界肇東設治局,西達嫩江東沿,與大賚接界,南濱松花江,與吉林分界,北臨杜爾伯特,與安達毗鄰。東西一百五十里,南北一百八十里。面積兩萬七千方里。
七臺站:茂興、古魯、新站、頭臺、二站、三站、四站。
和樂安平四牌:和字牌以茶棚為中心、樂字牌以豐樂鎮(zhèn)為中心、安字牌以老城基為中心、平字牌以徐家圍子為中心。
簽字段:以今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升平鎮(zhèn)為中心。
換字段:今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托古鄉(xiāng)、朝陽鄉(xiāng)。
伊順招段:以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(qū)大同鎮(zhèn)為中心及周邊地區(qū)。
清末肇州廳所轄和樂安平四牌、簽字段、伊順招段和郭爾羅斯后旗轄境地圖
《肇州縣志略》載:民國初年,肇州縣有中城和12個鄉(xiāng)。
中城:即縣城(當時的肇州城為今肇源城)。
12鄉(xiāng):頭臺鄉(xiāng)、二站鄉(xiāng)、三站鄉(xiāng)、四站鄉(xiāng)、茂興鄉(xiāng)、古魯鄉(xiāng)、新站鄉(xiāng)、和字鄉(xiāng)、樂字鄉(xiāng)、安字鄉(xiāng)、平字鄉(xiāng)、一順鄉(xiāng)。
二、偽滿時期(1932—1945年)
1932年3月9日,偽滿洲國成立,改長春為新京,溥儀為偽滿洲國執(zhí)政。偽滿洲國下轄14省,肇州縣隸屬于濱江省。
1932年3月10日,肇州縣政府改為肇州縣公署,仍實行蒙漢分治,在肇州轄境有肇州縣(漢族為主體)和郭爾羅斯后旗(蒙古族為主體)兩部分。
1934年8月,松花江泛濫淹沒縣城。
1934年12月,奉濱江省令,肇州縣公署遷駐老城基。
1935年,奉濱江省令,將古魯、茂興、新站、頭臺、二站、三站等地劃歸郭爾羅斯后旗管轄,蒙漢分治結(jié)束,同時旗公署由四站老爺屯遷駐肇州縣城。次年,改肇州為肇源。肇州縣的面積再次減少一半多,此后的肇州疆域略大于今日肇州。此時的肇州疆域面積僅相當于民國初年的大約五分之一。
1936年10月,肇州縣實行保甲制,全縣分為五區(qū),26保,259甲,2897牌,每甲10多戶,每戶為1牌。
第一區(qū)老城基,下設5個分保,45甲,505牌。
第二區(qū)豐樂鎮(zhèn),下設6個分保,75甲,855牌。
第三區(qū)徐家圍子,下設5個分保,46甲,504牌。
第四區(qū)大同鎮(zhèn),下設6個分保,62甲,669牌。
第五區(qū)永樂鎮(zhèn),下設4個分保,31甲,364牌。
1937年,奉濱江省令,肇州縣實行街村制,全縣共設35村。
1939年,小村合并,肇州縣共設3街18村。
3街:豐樂街、肇州街、大同街。
18村:托古、文化、康德、永樂、永吉、永福、興城、興農(nóng)、興亞、順康、啟明、朝陽、雙山、升平、昌德、春和、福利、六合村。
三、土地改革時期(1945—1949年)
1946年2月,肇州縣分為五個區(qū),一區(qū)老城基、二區(qū)豐樂、三區(qū)永樂、四區(qū)興城、五區(qū)大同。
1946年7月,增加六區(qū)茶棚、七區(qū)升平。
1946年11月,增加八區(qū)老山頭、九區(qū)大閣廟、十區(qū)托古。
1947年2月,增加十一區(qū)常家圍子(今隸屬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(qū))。
1948年,增加十二區(qū)四家子(今隸屬黑龍江省綏化市安達市升平鎮(zhèn))。
1949年,增加十三區(qū)二井子。
1951年,增加十四區(qū)萬寶,區(qū)址在縣城。
現(xiàn)代肇州隸屬關系、行政區(qū)劃及疆域變更
一、隸屬關系
1947年9月17日—1949年5月,肇州縣隸屬于嫩江省。
1949年5月15日—1958年8月,肇州縣隸屬于黑龍江省。
1958年8月27日—1965年6月,肇州縣劃歸松花江專區(qū)行政專員公署。
1965年6月14日—1992年11月,肇州縣劃歸綏化地區(qū)行政公署。
1992年12月1日,肇州縣劃歸大慶市,為大慶市所屬四個縣之一。
肇州縣人民政府
二、行政區(qū)劃和疆域變更
1951年,肇州縣為14個區(qū)。
1955年4月,肇州縣人民委員會將一區(qū)與十四區(qū)合并改為肇州鎮(zhèn)。
1955年5月,將二區(qū)改為豐樂區(qū)公所、三區(qū)改為永樂區(qū)公所、四區(qū)改為興城區(qū)公所、五區(qū)改為大同區(qū)公所、六區(qū)改為茶棚區(qū)公所、七區(qū)改為升平區(qū)公所、八區(qū)改為老山頭區(qū)公所、九區(qū)改為大閣廟區(qū)公所、十區(qū)改為托古區(qū)公所、十一區(qū)改為常家圍子區(qū)公所,十二區(qū)改為四家子區(qū)公所、十三區(qū)改為二井子區(qū)公所。
1956年3月27日,肇州縣人民委員會將托古區(qū)變?yōu)橥泄培l(xiāng)、將豐樂區(qū)變?yōu)樨S樂鎮(zhèn)。將二井、茶棚兩區(qū)合并為茶棚鄉(xiāng),升平、四家子兩區(qū)合并為升平鄉(xiāng),老山頭、大同兩區(qū)合并為大同鎮(zhèn)。
1956年4月9日,肇州縣分為3鎮(zhèn)40鄉(xiāng)。
3鎮(zhèn):肇州鎮(zhèn)、大同鎮(zhèn)、豐樂鎮(zhèn)。
40鄉(xiāng):幸福、永勝、永樂、新福、民安、興城、農(nóng)安、長山、國富、聯(lián)合、茶棚、愛國、保林、升平、勞動、中心、團結(jié)、工農(nóng)、杏山、集合、樂業(yè)、托古、民勝、新立、新平、六井子、新青、國興、對喜、昌德、永興、群眾、建設、勝利、光榮、富強、太吉、雙發(fā)、新民、新隆鄉(xiāng)。
1958年,人民公社化運動完成,肇州縣鄉(xiāng)鎮(zhèn)合并,建立起18個人民公社。有肇州鎮(zhèn)、豐樂、永樂、興城、茶棚、托古、永勝、杏山、光榮、昌德、升平、大同、聯(lián)合、老山頭、中心、群眾、新主、對喜人民公社。
1959年4月,國家石油勘探隊在大同人民公社高臺子屯“松基三井”開鉆。
1959年9月26日,開井放噴,噴出工業(yè)石油,大同高臺子屯成為大慶油田的起點。
1959年11月8日,在大同鎮(zhèn)召開大慶區(qū)成立大會,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提議把大同鎮(zhèn)改為大慶鎮(zhèn)。不久,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通告《關于成立大慶區(qū)和將大同鎮(zhèn)改為大慶鎮(zhèn)的決定》。大慶區(qū)包括:大慶鎮(zhèn)、升平、昌德、中心、新主、大官、群眾人民公社以及和平牧場、紅旗林場和衛(wèi)星人民公社一部分,大慶區(qū)石油開采由會戰(zhàn)指揮部領導,其余事務仍由肇州縣管理。
大慶石油會戰(zhàn)歷史文件
1960年4月29日,為全力支援石油開采,中共中央批準安達縣改為安達市,作為石油會戰(zhàn)指揮部駐地。
1960年5月19日,黑龍江省委決定,肇州縣所屬的大慶鎮(zhèn),升平、昌德、中心、新主、大官、群眾人民公社以及和平牧場、紅旗林場和衛(wèi)星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劃歸安達市管轄。
1983年12月15—30日,取消生產(chǎn)大隊名稱,建立行政村,設村黨支部和村委會。
1984年1月3日,肇州縣各人民公社改為鄉(xiāng)鎮(zhèn)政府。
1986年,肇州縣下轄5鎮(zhèn)、12鄉(xiāng)、2場,183個行政村,731個自然屯。
5鎮(zhèn):肇州鎮(zhèn)、豐樂鎮(zhèn)、興城鎮(zhèn)、朝陽溝鎮(zhèn)、永樂鎮(zhèn)。
12鄉(xiāng):新福鄉(xiāng)、小城子鄉(xiāng)、朝陽鄉(xiāng)、雙發(fā)鄉(xiāng)、雙龍山鄉(xiāng)、豐林鄉(xiāng)、榆樹鄉(xiāng)、二井鄉(xiāng)、萬寶鄉(xiāng)、杏山鄉(xiāng)、永勝鄉(xiāng)、托古鄉(xiāng)。
2場:衛(wèi)星種畜場、樂園良種場。
2001年,肇州縣183個行政村撤銷79個,合并為104個,自然屯731個。
2016年,肇州縣有6鎮(zhèn)、6鄉(xiāng)、2場,104個行政村,731個自然屯。
6鎮(zhèn):肇州鎮(zhèn)、豐樂鎮(zhèn)、興城鎮(zhèn)、二井鎮(zhèn)、永樂鎮(zhèn)、朝陽溝鎮(zhèn)。
6鄉(xiāng):托古鄉(xiāng)、朝陽鄉(xiāng)、永勝鄉(xiāng)、雙發(fā)鄉(xiāng)、新福鄉(xiāng)、榆樹鄉(xiāng)。
2場:衛(wèi)星種畜場、樂園良種場。
肇州鎮(zhèn):肇州縣人民政府駐地,原名“老城基”。
1946年,建立一區(qū)。
1957年,改稱肇州鎮(zhèn)。
1958年,改為肇州鎮(zhèn)人民公社。
1980年,成為肇州鎮(zhèn)人民政府。
2001年,萬寶鄉(xiāng)并入肇州鎮(zhèn)。
【萬寶鄉(xiāng):偽滿時期,歸康德村管轄。1946年,歸一區(qū)管轄。1951年,為十四區(qū)。1959年,由肇州鎮(zhèn)人民公社劃出,成為萬寶人民公社。1984年,改為萬寶鄉(xiāng)?!?/span>
豐樂鎮(zhèn):始建于清朝宣統(tǒng)年間。
民國時期,為“樂字鄉(xiāng)”。
偽滿時期,為豐樂街,設有街公所、警察署。
1946年,建立第二區(qū)。
1956年,分為豐樂鎮(zhèn)和幸福鄉(xiāng)。
1958年,豐樂鎮(zhèn)和幸福鄉(xiāng)合并成立豐樂人民公社。
1984年,豐樂鎮(zhèn)劃出小城子鄉(xiāng)。
1993年,小城子鄉(xiāng)劃歸豐樂鎮(zhèn)。
豐樂鎮(zhèn)街景
永樂鎮(zhèn):原名三道崗子,始建于清朝宣統(tǒng)年間。
民國時期,是“一順鄉(xiāng)”的一部分。
1931年,稱為永樂鎮(zhèn)。
1939年,為永樂村,設有警察署。
1946年,為三區(qū)。
1958年,成立永樂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稱永樂鄉(xiāng)。
1985年,改永樂鄉(xiāng)為永樂鎮(zhèn)。
興城鎮(zhèn):原名徐家圍子。
民國初年,為“平字鄉(xiāng)”。
1936年,改名興城,徐家圍子和興城兩名并用。
1939年,為興城村,設有興城村公所、警察署。
1946年,為四區(qū)。
1956年,建立興城鄉(xiāng)。
1958年,分成杏山人民公社和興城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興城鄉(xiāng)為興城鎮(zhèn)。
2001年,杏山鄉(xiāng)并入興城鎮(zhèn)。
【杏山鄉(xiāng):偽滿時期,歸興農(nóng)村管轄。1946年,歸四區(qū)管轄,后從四區(qū)分出,建立第九區(qū)。1958年,成為杏山人民公社。1984年,改為杏山鄉(xiāng)。】
朝陽溝鎮(zhèn):開放蒙荒時期,為“和字牌”。
民國時期,為“和字鄉(xiāng)”。
偽滿時期,為茶棚村。
1946年,為六區(qū)管轄。
1956年,成立茶棚鄉(xiāng)。
1958年,改為茶棚人民公社。
1985年,改茶棚鄉(xiāng)為朝陽溝鎮(zhèn)。
二井鎮(zhèn):日偽時期,歸興亞村管轄。
1947年,改名為光榮村。
1949年,為十三區(qū)。
1958年,成立光榮人民公社。
1981年,光榮人民公社改為二井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為二井鄉(xiāng)。
1993年,改為二井鎮(zhèn)。
2001年,豐林鄉(xiāng)并入二井鎮(zhèn)。
【豐林鄉(xiāng):原名富強人民公社。1975年,由豐樂、光榮、永勝3個人民公社劃出9個大隊組建而成。在1981年地名普查時,因與肇源縣富強人民公社重名,經(jīng)黑龍江省政府批準,更名為豐林人民公社。1984年,改為豐林鄉(xiāng)?!?/span>
新福鄉(xiāng):1956年,為新福鄉(xiāng)。
1958年,劃歸永樂人民公社。
1961年,從永樂人民公社分出,成立新福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為新福鄉(xiāng)。
2001年,雙龍山鄉(xiāng)并入新福鄉(xiāng)。
【雙龍山鄉(xiāng):原名樂業(yè)人民公社,1975年由杏山、新福、榆樹3個人民公社劃出8個大隊組建而成,因公社駐地在樂業(yè)大隊而命名為樂業(yè)人民公社。1981年,地名普查時,因與海倫縣樂業(yè)人民公社重名,經(jīng)黑龍江省政府批準,更名為雙龍山人民公社。1986年,改為雙龍山鄉(xiāng)?!?/span>
朝陽鄉(xiāng):1958年,由茶棚、豐樂、托古3個人民公社分出12個生產(chǎn)大隊而成立朝陽人民公社。
1984年,稱為朝陽鄉(xiāng)。
雙發(fā)鄉(xiāng):1946年,歸十四區(qū)管轄。
1958年,歸肇州鎮(zhèn)人民公社管轄。同年,從肇州鎮(zhèn)劃出,歸萬寶人民公社管轄。
1959年,從萬寶人民公社分出,始稱雙發(fā)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為雙發(fā)鄉(xiāng)。
榆樹鄉(xiāng):偽滿時期,歸六合村管轄。
1946年,歸四區(qū)管轄。
1958年,由興城人民公社分出成立榆樹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為榆樹鄉(xiāng)。
永勝鄉(xiāng):偽滿時期,歸順康村和自由村管轄。
1946年,屬二區(qū)管轄。
1958年,從興城人民公社、豐樂人民公社分出,建立永勝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為永勝鄉(xiāng)。
托古鄉(xiāng):開放蒙荒時期,稱“換字段”。
偽滿時期,為托古村。
1946年,歸十區(qū)管轄。
1958年,建立托古人民公社。
1984年,改為托古鄉(xiāng)。
衛(wèi)星種畜場:1948年,在五號屯建立勞改場。
1950年,改為地方國營農(nóng)場。
1959年,改為衛(wèi)星人民公社。
1979年,改稱衛(wèi)星種畜場。
樂園良種場:1954年,肇州縣農(nóng)林科在王珍屯建立畜牧學校。
1956年,改建為樂園牧場。
1968年,改為肇州縣五七干校。
1972年,與肇州縣良種繁育場合并成立肇州縣良種場。
附錄:地名釋義
老街基
老街基:今肇州縣環(huán)城路以內(nèi)的區(qū)域。
光緒三十年(1904年),清政府開放“和樂安平”四牌蒙荒。
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奉黑龍江將軍之命在查起普爾臺(今肇源二站)設郭爾羅斯后旗巡防局,管理開放蒙荒、安撫移民事務。同時,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命荒務總理慶山“踩留城基一處,以為異日添官置署之用”,慶山勘定“安字牌”第十二井中心地段作為肇州城基。
按照清朝等級規(guī)定,慶山等人勘定的肇州街為方塊城,呈棋盤式格局,東西南北各3.3華里,十字街道為兩條中軸線,貫通東西南北,城周要修城墻,墻外應有城壕,東西南北各設一座城門,街區(qū)朝向基本為正南正北,今天肇州城區(qū)的格局就是當年慶山奠定的。
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崇綬出任肇州廳撫民同知,他放棄慶山勘定的肇州城基,把縣城設在駱駝脖子(今肇源縣城)。慶山勘定的肇州城基被擱置近30年,既未筑成,也未放荒,因有老街基之稱。民國檔案寫作“老城基”,民間俗稱老街(ɡāi)基。
1920年以前,老城基內(nèi)共有4條路的十字街道。
1921年,由肇州縣商務會主持挖城壕并修筑半截城墻,修建東西南北4座城門。
1935年后,老街基成為肇州縣公署駐地。
偽滿康德七、八年間(1940—1941年),加修城墻,深挖城壕。城壕深10尺、寬15尺、墻高12尺、底寬5尺、頂寬2尺,城墻每面有兩個炮臺。中心十字街有4家商店:西北角是德聚祥百貨商店;東北角是松柏百貨商店;西南角是福生厚百貨商店;東南角是裕興隆食品商店。沿街還有小雜貨店、油坊、米面店、大車行、旅店等。當時老城基人口約3000人。
1946年后,老城基為肇州縣委、縣政府所在地及一區(qū)駐地,有南北各4道街,東西各3道街,城墻基本完好,有1000多住戶,人口約一萬,房屋多是土平房。
1948年,城墻推倒,城內(nèi)外以環(huán)城壕溝為界。
1957年,十字街道鋪成碎石路,全城路總長34公里,其中過境公路8公里。
1971年,鋪成瀝青路面。
1972年,十字街道及東西南北二道街鋪成環(huán)形瀝青路面,共6公里,其余20公里為土路。
1981年,將十字街道兩旁老楊樹全部砍掉,栽上柳樹,十字街道路面加寬到12米。
1984年,十字街道兩側(cè)排水溝用磚砌成,上面蓋水泥板,可以排放城內(nèi)污水、雨水,人行道全部鋪成紅磚路。
1985年,對肇州縣城十字街道路面重新整修,把東西三道街和南北三四道街20公里土路鋪成瀝青路面。
1987年,舊城壕被填平,修筑環(huán)城路,當年環(huán)城路竣工通車。
郭爾羅斯后旗蒙荒開放和“三肇”的形成
光緒二十七年(1901年),奉黑龍江將軍之命,在荒務總理周冕主持下,開放郭爾羅斯后旗東部的鐵路兩側(cè),蒙荒29萬坰,招募松花江南、吉林各縣漢人開墾。
光緒三十年(1904年),在荒務總理慶山主持下開放“和樂安平”四牌,蒙荒24萬坰。
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黑龍江將軍在察普起爾臺(二站)設郭爾羅斯后旗巡防局,管理今肇州、肇東的新墾荒地區(qū)。
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郭爾羅斯后旗巡防局改為肇州直隸廳。
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,肇州直隸廳在昌五城設分防,名為“肇東分防”,分管鐵路兩側(cè)墾荒事務。
1912年11月,肇東分防改為肇東設治局。
1913年,肇州廳改為肇州縣,隸屬于龍江道,轄境仍包括肇東設治局。
1914年,肇東設治局晉升為肇東縣,縣公署在今綏化市肇東市昌五鎮(zhèn),隸屬于龍江道。昔日的肇州縣變成肇州、肇東兩個縣,肇州縣的面積減少一半。
至此,在郭爾羅斯后旗的草原上形成肇州、肇東兩個縣,沒有放荒的松嫩沿岸為蒙古人生計地,為郭爾羅斯后旗管轄的局面。這就是肇州縣、肇東縣、郭爾羅斯后旗“兩縣一旗”的格局。肇東縣城在昌五鎮(zhèn);肇州縣城在今天的肇源縣城,當時的名稱叫“中城”;郭爾羅斯后旗公署在今黑龍江省綏化市肇東市四站鎮(zhèn)的老爺屯,兩縣一旗的局面延續(xù)42年之久。
1934年8月,松花江泛濫,淹沒肇州縣城。
1934年12月,肇州縣城遷駐老城基。
1935年,奉濱江省令,將嫩江東岸、松花江北岸的古魯、茂興、頭臺、新站、二站、三站、四站等“七臺站”地區(qū)劃入郭爾羅斯后旗管轄,郭爾羅斯后旗公署由四站老爺屯遷到肇州縣城。
1936年,肇州改名為肇源,蒙漢分治到此結(jié)束。至此,肇州縣的轄境面積再次減少一半多。
1956年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郭爾羅斯后旗改名為肇源縣,“三肇”格局最終形成。
清末四次放荒地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