掩手肱捶是陳式太極拳的重要招勢,習練者經常用掩手肱捶來練習和表演發(fā)勁兒。
然而,掩手肱捶究竟應當如何發(fā)力,技術要領如何?對此則有不同看法,見仁見智,這里將掩手肱捶與拳擊、散打中的刺拳和直拳進行比較討論,認為掩手肱捶與后手直拳頗為近似,并分析拳法要點。
一、掩手肱捶
"掩手肱捶"招勢分為兩個部分:一是"掩手",二是"肱捶"。"掩手"是迎接、招架、遮掩對方的進攻,通常用左手。"肱捶"通常是用右拳反擊、進攻對方。
什么是"肱捶"?在中國傳統(tǒng)武術文化中,拳有招,招有名,名有象,象有意。"肱捶"這個名字有點怪,"顧名思義",需要推敲。
二、什么是"肱捶"
漢語中的"肱",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。肱骨就是指大臂骨。
沖拳的時候,可以是手指發(fā)力、拳頭發(fā)力,可以是小臂發(fā)力,也可以是大臂發(fā)力、肩發(fā)力,還可以是腰、髖、胯、腿、腳發(fā)力,脊椎發(fā)力。思想中的發(fā)力部位、著意部位是不同的,這種思想的差異叫做"心法"或者"技術要點"。
前一段在"悟空問答"中有人提問"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有真功夫嗎?"有一篇回答,署名"福州禪武",發(fā)在了"今日頭條",影響較大。應當說,該文還是比較客觀中肯的,對"四大金剛"并無詆毀之意。該文有一個優(yōu)點,就是提出了發(fā)拳時的發(fā)力部位問題,小臂帶動大臂發(fā)力的優(yōu)劣,彈抖發(fā)力的優(yōu)劣,如果打到對手身上,手腕是否容易受傷?
回到"掩手肱捶"的名稱,"肱捶"是否是要強調大臂的發(fā)力呢?
三、刺拳與直拳的區(qū)別
拳擊和散打中有刺拳和直拳的運用,二者的共性是軌跡都是直的,都是指從出拳到被擊目標,沿直線運動的一種擊打方法,因此又可統(tǒng)稱為直拳。二者有什么區(qū)別呢?上網(wǎng)查閱,大多講戰(zhàn)術運用的差異:刺拳輕,主要用于開路、干擾、截擊、控制距離,屬于試探性攻擊,難以重擊對手;直拳力量更大,屬于正常攻擊,尤其是后手直拳,能夠重擊,是主力拳法。
從發(fā)勁兒方法分析,刺拳和直拳有什么差異呢?
直拳
從發(fā)力角度分析,刺拳主要是手指發(fā)力和小臂發(fā)力,以彈抖勁兒為主,大臂、肩、腰、胯穩(wěn)?。欢比瓌t要擰腰、送胯、挺肩、展大臂,肩和大臂發(fā)力是力量傳遞的關鍵,能發(fā)出重拳。
從力學角度講,刺拳中參與運動的身體部位少,參與沖擊的肢體質量小,而且輕擊即返,點到為止,做工時間短,沖量??;直拳,參與運動的身體組織多,參與沖擊的肢體質量大,勇往直前,做工時間長,沖量大。刺拳很難Ko對手,而直拳是可以真正決勝制敵的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拳擊教練約瑟夫·布朗說過:"掌握直拳技術等于掌握拳擊技術的80%。"擺拳也是以直拳為基礎的。
4、 肩和大臂的運用
如何打拳,需要對人體各部位認真分析研究。絕不是天經地義地人人都會打,也不是簡單地講"放松""入靜""本能"就能解決問題。站立沖拳,涉及腳、腿、胯、腰、脊椎、肩、大臂、肘、小臂、腕、掌、指的組合運動,必須全部分析,不能忽視任何部位。肩和大臂就是兩個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部位。
(1) "沉肩墜肘"不利于自由靈動地沖拳
武術中常有"沉肩墜肘"的說法,很多人把他奉為原則,其實,這種說法是似是而非的,它絕不是武術運動中的一般性原則。一味地強調沉肩墜肘,就很難打出快捷、連續(xù)、靈活的高位沖拳,這里說的高位拳指的是拳從肩以上的高度出發(fā)。一味地強調沉肩墜肘,還會導致太極推手中的捧勁兒不足,對頭部保護不足。沉肩墜肘至多是摔法中的要領之一,絕不是普遍性的原則。
把某種特定運動的要領推廣到一切的武術運動,是當前武術教學中的一大弊病。除了"沉肩墜肘"外,另一個典型是"氣沉丹田"。如果你想跳得高、蹦得遠,這時候就不能氣沉丹田,不僅不能沉氣,而且要把氣盡可能地上提。氣沉丹田可以讓你重心向下,在互推中更穩(wěn)定,而不能讓你更靈活。這些道理必須說清楚。
(二)大臂如盾
沖拳中發(fā)揮大臂的力量,有三個好處:
其一,肩部前送、前挺,能形成推和打的結合,不僅僅是彈抖力;
其二,肘略抬高,大臂和肘上捧,仿佛形成水平面的盾牌,能夠形成對胸部和頭部的防御和保護;
其三,肩和大臂帶動發(fā)力時,腕部和肘部會自動形成適度的硬鏈接,而不是完全的放松,這樣能夠增加捶的分量,同時對手、腕和肘都形成保護。
據(jù)說,形意拳發(fā)力沖拳時有"肩窩吐氣"的要訣,就是云門穴和中府穴向前發(fā)力。仔細體會,運用"肩窩吐氣"的想法沖拳,能夠發(fā)揮肩和大臂的力量,能發(fā)出重拳。意拳兩臂高捧,也是重視肩和大臂的攻防作用;心意六合拳講究熊膀、鷹膀的應用;另外,少林拳譜中也有關于肩的多種用法(參見拙著《中國武學》一書)。
(三)擰腰沖拳與抬臂沖拳的差異
下面分析一種具體結構,當對方抓控我大臂時(使用類似陳式太極拳的招勢如封似閉),我如果擰腰沖拳、拳從腰出的話,阻力很大,基本發(fā)不出拳來。即使勉強發(fā)出拳,也打不到、打不動對方,對敵人毫無威脅。大家不妨實驗一下。
此時,簡便可行的方法是,我以肩為支點,將大臂抬起(捧起),此時充分體會到大臂如盾,對方的力對我已基本沒有威脅了。接著,挺右肩沖右拳,流暢地將對手推打而出。在沖右拳過程中,有一個挺靠右肩、推右大臂(肱骨)的動作,然后展開拳和小臂,這就是掩手肱拳的一種用法。
比較兩個動作:一是擰腰從腰出拳,二是抬臂之后擰腰轉背沖拳。區(qū)別在于對抗的空間高度發(fā)生了變化,上移了越20厘米,力的虛實結構發(fā)生了重大變化。前者,我胸椎受到壓迫,只能運用腰椎的力量,肩臂被封鎖(如封似閉),力量無法展開;后者,伴隨捧大臂,我胸椎、頸椎挺起,肩、背、膀、大臂、肘、小臂舒展開,力量得以順利地發(fā)出。
(四)腕肘肩各關節(jié)不能過度放松
目前很多內家拳練功過程主張"放松",怎么理解?理解為"不緊張"是正確的,理解為放松地保持某種結構也是正確的,但是,松緊要根據(jù)應用而適度。打過沙袋、木樁、墻面、人體的人都知道,擊打外物時,指、腕、肘等關節(jié)都是不能過度放松的,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張力,否則很容易被反彈受傷。
如果發(fā)拳時小臂帶動大臂發(fā)彈抖發(fā)力,手指和腕很放松,接觸對手身體時,手腕的確容易受傷。當然,打空拳和打實靶是可以有所區(qū)別的,如果以演示彈抖力為主發(fā)拳空擊,或許可以不考慮手腕受傷這個問題。但是,如此這般會導致練、演、用不統(tǒng)一,導致拳法失真。
這里我們可以借鑒乒乓球的扣殺和弧圈球技術要領之一:腕部固定。整個揮拍過程,除非高階技巧,手腕嚴禁晃動、翻轉用力、翻拍等。另外,腰、肩、肘都不可太隨意放松,肘部要保持一個近似固定的夾角,否則球就打不準了。
松緊是相對的,"松"不是太極,"緊"也不是太極,都只是陰陽一面而已,二者結合才成太極。譬如說走鋼絲,運動員太放松了,會掉下去;太緊了,也會掉下去。所以,松緊要適度,要實時調節(jié)。不能把松說得太玄乎,只是松和緊的刻度越來越小,越來越精微而已。
(五)拳法如錘,落點成剛,軟硬鏈接
人體上下有諸多關節(jié),放松的情況下,仿佛是軟連接,仿佛軟鞭。我們可以根據(jù)運動的需要,運用思想和力量,把其中任意一個關節(jié),"焊接"形成硬鏈接,也可以將若干個關節(jié)"焊接牢固"形成硬鏈接,從而加大打擊力度。過去武術把拳法叫做捶法,把拳頭叫做捶,拳法其實很像兵器中的錘法。沖拳時,如果我們把指、腕、肘關節(jié),甚至肩關節(jié)適度"焊接固定",就會加大捶頭的重量,形成重拳,這就是直拳和擺拳等重拳的要領之一。簡單說,就是出重拳時需要適度的腕肘硬聯(lián)接。
拳諺講"運化為柔,落點成剛"。又好比針和線的關系,線是柔的,針是剛的。鏈子錘、軟鞭等軟兵器都有這樣的道理。
(六)彈抖勁兒不是拳法的全部
彈抖發(fā)力只是沖拳發(fā)力的一種,并不是全部。劈掛拳的主要發(fā)力方式就不是彈抖,而是掄砸。拳法如錘法,重拳必須綜合運用杵、戳、撞、劈、砸等勁法。
彈抖的拳主要是刺拳,輕快,但是做工時間短,沖量小,殺傷力小。沖撞、劈砸的重拳需要肩和大臂的參與。西方的拳擊手大臂和肩頭部位(膀子)肌肉普遍比中國選手發(fā)達得多,人種原因是一方面,我們曾經不太注意肩和大臂肌肉訓練也是一個原因,現(xiàn)在已經好多了。
泰森、一龍和播求
(七)立面和橫面
武術中的沖拳,依據(jù)其大臂、小臂的空間軌跡,有立面和橫面之分,也叫立圓和橫圓之分。
立面沖拳,是指沉肩墜肘,大臂下垂,肘部貼近肋部,拳在一個穩(wěn)定的立面上運動,拳眼多朝上,拳多為從腰出,重心較低,多為中路拳,如形意拳中的崩拳、詠春拳中的日字沖拳等。立面沖拳的好處是刁鉆,便于發(fā)出腳蹬的力量。練習立面沖拳時,仿佛拳從豎著的兩頁紙的夾縫中出、收。
橫面沖拳,大臂和肘部抬起,拳在一個穩(wěn)定的水平面(或者接近水平面,如平舉之盾)上沖出,身體重心較高。打高位重拳,拳從肩部以上高度沖出,通常是橫面沖拳,此時,直以橫(抬大臂)為基礎。練習橫面沖拳時,思想中仿佛拳從橫著的兩張紙的夾縫中出、收。橫面拳能夠充分展開肩膀、背部和腰胯的力量,發(fā)出重拳,并實現(xiàn)連推帶打,打的同時對自己頭部也形成有效的防護。
武術傳統(tǒng)拳法,立面拳較多,橫面拳較少,而拳擊中的橫面拳較多。關于中門、正面、高位連續(xù)沖拳,我在之前文章《武術訓練缺失之一:中正高直拳連擊》中已有詳細論述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閱,茲不贅述。
五、結論
刺拳和直拳的區(qū)別主要在于肩和大臂的參與程度不同。"掩手肱捶"作為決勝負的主力重拳,顧名思義,應當注意發(fā)揮肩和大臂、肱骨的力量,更接近于后手直拳,而不是刺拳。要注意出拳的高度,注意立圓和橫圓的區(qū)分。
難以打出致命重拳,無疑是目前中國搏擊選手一大痛點,連擊十幾拳也難以ko對手的場景在賽場上屢見不鮮。怎么辦?必須涵泳玩味,深究拳理,去偽存真,找出拳法的基本要素。既不能丟失古老的智慧,也不能忽視當下的智慧。既要從武術中尋找智慧,又要從國際搏擊實踐中尋找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