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暗示現(xiàn)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,暗示每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。比如,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:一道新菜上來,嘗一嘗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殊滋味,等主人詳細介紹之后,你才漸漸體會到菜的新奇和特殊來。
再比如,有一天同事突然說: “你的臉色不太好,是不是病了?"這句不經(jīng)意的話你起初還不太注意,但是,不知不覺地,你真的會覺得頭重腳輕,渾身隱隱作痛,似乎自己真的病了似的。最后,因為太擔心,你到醫(yī)院做了一番檢查,當權威的醫(yī)生向你宣布 “沒病” 之后,你頓時覺得渾身輕松。充滿活力,病態(tài)一掃而光。這些現(xiàn)象初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,其實,這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。
2004年春節(jié)聯(lián)歡晚會上,趙本山、范偉等人映出的小品《賣拐》令人捧腹不已。范偉飾演的那位買拐者,在賣拐者驟步的心理暗示下,產(chǎn)生錯覺,認為自己的腿有毛病,最后買下了那副拐。
暗示指人或環(huán)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(fā)出信息,個體無意中接受了, 這種信息,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(xiàn)象。巴甫洛夫認為: 暗示是人類最簡化、最典型的條件反射。
暗示分自暗示與他暗示兩種。自暗示是指自己使某種觀念影響自己,對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種影響,使情緒與意志發(fā)生作用。
他暗示,是指個體與他人交往中產(chǎn)生的一種心理現(xiàn)象,別人對自己的情緒和意志發(fā)生作用。
那么,人為什么會不自覺地接受各種暗示呢?要想回答這個問題,我們必須對一個人進行決策和判斷的心理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。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,是由人格中的 “自我” 部分,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(huán)境限制之后做出的。這樣的決定和判斷,我們稱其為 “主見”。一個“自我” 比較發(fā)達、健康的人,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 “有主見”、“有自我” 的人。
但是,人不是神,沒有萬能的自我、更沒有完美的自我,因而“自我”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,也并不總是 “有主見” 的?!白晕摇?的不完美,以及 “自我” 的部分缺陷,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,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。
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、欽佩、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與暗示。這種對于自主判斷的部分放棄,是有一定適應意義的,這可以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,作為不完善的 “自我” 的補充。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,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,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,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 “自我” 和 “主見” 的補充和輔助。積極暗示對于被暗示者的作用,就像是畫龍點睛。
比如,一名運動員的成績已經(jīng)非常接近世界紀錄了,這時候,他非常敬佩的恩師在旁邊輕輕暗示: “你能行,你一定能得第一!”正是這一暗示,激發(fā)了他全部的潛能,使他在比賽中真的得了第一。這樣的積極暗示,起到的就是畫龍點睛的作用。
心理暗示也有非常消極的方面,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縱、控制,成為別人或異端邪說的受害者。